據7月3日《新聞晨報》報道,《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布暫行辦法》已開始實施,除法律有特殊規(guī)定外,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將全部在最高人民法院政務網站中國裁判文書網予以公布。日前,一批裁判文書首次在此網站集中公布。
早在幾年前,很多地方法院就開始把一些公開審理的案件的判決書和裁定書發(fā)布在互聯網上了。如今,最高人民法院開通專網公開判決書,可謂裁判文書上網的新進程。
顯然,裁判文書上網是監(jiān)督司法公正、擴大司法透明度最能“看得見”的有效抓手,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公開判決書可以遏制司法腐敗。審判權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下行使,才能遏制腐敗,防止不公,實現公正,而司法神秘主義和孤立主義,只會戕害司法公正,損害民眾利益。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布,有助于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公眾知情權、強化司法監(jiān)督。
正義要讓老百姓看得見、感受到,司法愈神秘,公平則愈難尋。法院一向被人們認為是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最后一個堡壘,一份份莊嚴而神圣的判決書,正是正義和公平的集中體現。如果人們夢寐以求的正義和公平在這最后一道關口還被人為神秘化和孤立了,就算有正義和公平,人們也看不見、摸不著。更何況,在司法神秘主義的籠罩下,貪婪、丑陋、權錢交易和枉法徇私,才有了滋生的溫床。但凡有司法不公和徇私枉法,其背后的貓兒膩基本如出一轍,而判決書,無非是這些不公的最終暴露。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隨著依法治國的推進,對于法院裁判文書,應該以更挑剔的眼光來審視和反省。在法院裁判文書的公開方面,自然有進步,但如果是選擇性公開,甚至是刻意回避那些有爭議的熱點案件,那樣的公開,也是有限的和不透明的。正如媒體報道,各地法院上網公開的判決大多是經過挑選的,一些有爭議的案件的判決并沒有公開。比如,被稱為“京城四少”之一的王鑠,曾因私藏槍支而被判刑,之后有北京市民要求公開判決書,但一直沒有公開。而那些有爭議的熱點案件的裁判文書是否及時公開,恰恰考驗著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真假及水準。如果這些案件不公開、不透明,對司法的質疑和猜忌更會接踵而至。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上任后,數次表態(tài)要求始終堅持依法獨立公正審判,堅守防止冤假錯案底線;深化司法公開,推進裁判文書上網工作,提高審判工作透明度。最高法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力推公眾開放日、庭審直播、裁判文書上網等制度,切實推進立案、庭審、執(zhí)行、聽證、文書、審務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公開,建設庭審公開、執(zhí)行公開、文書公開三大平臺,這讓我們對司法破除神秘主義、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有了更多期待。
隨著司法公開的不斷深入,各地法院裁判文書上網也應該與時俱進,首要的是像最高法那樣杜絕選擇性公開,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等的案件,法律規(guī)定要公開的,都應該全部公開。正如最高法有關負責人所指出的,司法公開和司法公正應是對每一個案件的追求,而非部分案件。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應該覆蓋到所有案件,而不允許根據案件類型、影響大小和文書質量高低進行取舍和選擇性公開。這是提高審判工作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步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