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用牙咬開火腿腸外包裝放到炒飯中,廚師將手指伸進鍋里蘸湯汁嘗味道,員工協(xié)助黑作坊入駐平臺……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后,日前網上訂餐平臺“餓了么”連續(xù)發(fā)聲,并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個月過去,“餓了么”果真改了么?近日,記者多路暗訪發(fā)現(xiàn),涉嫌無照經營、登記地址虛假、盜用后廚照片等行為仍大量存在于“餓了么”平臺。(3月28日《北京晨報》)
央視“3·15晚會”曝光,著實讓“餓了么”驚慌,如“熱鍋上的螞蟻”,連續(xù)發(fā)聲,表示將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緊急下線涉事餐廳,對負責商戶審核的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之后又成立專門工作小組,重新審核全國范圍的餐廳資質等,公眾對此翹首以待。但半個月過去了,情況并未有效改觀,涉嫌無照經營、登記地址虛假、盜用后廚照片乃至“掛羊頭賣狗肉”等亂象,仍大量存在于“餓了么”平臺。一家肉餅店沒有營業(yè)執(zhí)照和衛(wèi)生許可證,說白了就是“黑作坊”,在整改中被“餓了么”下線,老板的說法是“等過一個禮拜再上線”,但短短一星期就證照齊全并無多大可能。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懷疑,“餓了么”整改只是在應付輿論,走走過場。
面對媒體曝光和消費者的焦慮,“餓了么”急急發(fā)聲,展開一系列應對輿情危機的公關活動,表示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這些都屬正常,積極回應媒體輿論和公眾關切也是應有之舉,讓人看到商家知錯并悔改的誠意和決心,進而重拾消費者信心,重振“餓了么”經營市場,但關鍵不在發(fā)聲的迅速程度和音量大小,而在發(fā)聲之后的實際行動和有效措施,如果“聲音大雨點小”或“光打雷不下雨”,或者讓黑作坊先下線“避避風頭”,風頭一過照樣開張,或者讓問題店家改個名稱招牌后繼續(xù)經營等,那“急急發(fā)聲”不過是一種“急急應付”,既是對社會輿論和消費者的敷衍了事,和不尊重、不負責,也是對誠信經營原則的玷污和對經營者自己的不負責任。
只有以依法誠信經營為本,少些利益驅動,多些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責任,切實整改平臺加盟中的各種亂象,消費者肚子餓了才會更多想起并選擇“餓了么”。如果“餓了么”信誓旦旦的整改不過是在走過場,經不起“改了么?”的公眾和輿論拷問,使得“餓了么”的整改淪為一場應對負面輿情危機的“公關秀”,那感覺被忽悠了的廣大消費者最終必將選擇“用腳投票”,相關的輿論監(jiān)督和職能監(jiān)管也應跟上,等待“餓了么”的,將可能是“倒了么”的沉重代價。
?
?
相關鏈接:
市食安辦食藥監(jiān)局約談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
“餓了么”存管理漏洞?黑作坊“躲”外賣平臺
餓了么遭罰12萬元?餐飲業(yè)監(jiān)管線上線下將一視同仁
?